“杨花柳絮随风舞,雨生百谷夏将至。”谷雨节气过后,大地焕发出蓬勃生机,雨水滋润万物,花朵争奇斗艳,农作物茁壮成长。然而,在这一片欣欣向荣背后,也为我们的健康带来了诸多挑战,比如容易诱发脾虚湿气重、肝火过旺等问题,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康复科提醒大家,此时运用艾灸这一中医疗法调理身体,恰似一把养生的密钥,健脾祛湿、疏肝排毒、补肾温阳,助我们从容应对夏季的到来!
谷雨后气候的变与忧
谷雨过后,降雨愈发频繁,充沛的雨水让空气中的湿度急剧攀升。虽说气温逐步上扬,但昼夜温差犹存,天气恰似孩子的脸,说变就变。这种寒湿交织、冷暖不定的气候环境,如同一场“健康考验”,悄然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机能。
从中医视角来看,湿邪属阴,宛如一股阴霾,悄无声息地侵袭人体,最易损伤阳气,而脾胃作为后天之本,首当其冲受到湿邪的困扰。一旦湿邪困脾,身体便会发出诸多“抗议”:四肢仿若被灌了铅般沉重乏力,整日困倦不堪;食欲也如退潮般减退,面对美食也提不起兴致;腹胀、便溏等问题更是频繁来袭,扰得人不得安宁。与此同时,寒温的频繁交替,使得人体阳气在努力生发之际,屡屡受挫,抵抗力大打折扣,各类疾病也趁机“敲门”,感冒、咳嗽、关节疼痛等病症开始悄然滋生。
艾灸——谷雨后的养生良方
在这般复杂多变的气候下,传承千年的艾灸疗法宛如一盏明灯,为我们照亮健康之路。艾灸,巧妙借助艾草的纯阳之力,以温热之能轻轻“叩响”穴位之门,进而疏通经络、驱散寒湿、固本扶阳,助我们的身体重新找回平衡。
(一)祛湿:唤醒脾阳,运化水湿
1. 阴陵泉穴:此穴作为脾经的合穴,犹如脾运化水湿的“得力助手”。艾灸阴陵泉,恰似为脾注入一股动力,使其运化水湿的功能得以充分施展,加速体内湿气的代谢进程,让身体告别湿重的困扰。
2. 足三里穴:身为胃经的合穴,足三里的功效堪称多元。常施艾灸于此,既能健脾和胃,强化脾胃对水湿的“处理”能力,又如同在身体里构筑起一道坚固防线,扶正培元,大幅提升免疫力,让身体在寒湿的环境中站稳脚跟。
(二)护阳:点燃身体的“小太阳”
1. 神阙穴:这一神秘而关键的穴位,也就是我们熟悉的肚脐,它可是人体先天之本的源头、生命的根基所在。艾灸神阙,仿若为生命之根注入一股纯阳暖流,温补元阳,让体内阳气充盈,抵御外邪的能力随之 水涨船高,无惧寒湿的侵袭。
2. 肾俞穴:作为肾脏精气输注的要地,肾俞穴承载着温补肾阳的重任。艾灸此处,如同唤醒沉睡的肾脏,激发其强大功能,促使身体阳气潜藏、充实,轻松适应谷雨节气后寒温频繁切换的节奏,时刻保持活力满格。
(三)疏肝:疏解情绪,理气畅达
1. 太冲穴:肝经的原穴太冲,恰似一把打开肝气郁结之门的钥匙。艾灸太冲,能够有效疏肝理气,让肝气如春日溪流般顺畅条达,情绪的阴霾也随之消散,心情豁然开朗。
2. 内关穴:在调节情绪的舞台上,内关穴同样有着精彩“表演”。艾灸内关,不仅能宁心安神,为烦躁的心灵寻得一片宁静港湾,还能精准调节心脏功能,舒缓因情绪波动引发的心慌、焦虑等不适,让身心重回平和。
艾灸小贴士,安心享健康
艾灸虽好,但细节不容忽视,唯有正确施灸,方能事半功倍。
首先,艾条的品质是关键。优质艾条,燃烧时火力温和持久,艾烟清淡不刺鼻,其蕴含的纯阳之力方能充分释放,为艾灸效果保驾护航。
其次,艾灸过程中的温度与时间把控至关重要。需时刻留意肌肤感受,每个穴位艾灸 10 至 15 分钟为宜,以局部皮肤微微泛红、温热之感缓缓渗透为佳,谨防温度过高、时间过长而让皮肤“受伤”。
再者,保暖防寒是艾灸前后的必修课。艾灸前,确保施灸环境温暖舒适;艾灸后,切莫急于外出吹风,让身体在温暖的氛围中慢慢平复。同时,艾灸后适量饮用温水,补充因出汗而流失的水分,助力身体恢复元气。
最后,特殊人群务必谨慎。倘若体质特殊,或患有慢性疾病、妊娠期女性等,务必在专业中医师的悉心指导下开启艾灸之旅,确保安全无虞。
谷雨节气后,让艾灸融入生活,顺应自然的韵律,精心呵护身心。在艾草的馥郁芬芳与温热滋养中,调和身体机能,平复情绪波澜,以昂扬的姿态拥抱夏日的热情。愿大家都能借艾灸之力,在这个春夏之交收获满满的健康与幸福,让生命绽放出绚丽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