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

2025.04

— 分享 —
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丨乳腺癌喜欢这几类人!国医堂专家教你学会提防“粉红杀手”~
浏览:347次时间:2025.04.15

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

 

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

 

 

2025415日至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。今年宣传周活动主题是“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”。今天,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妇科张婷婷副教授将结合多年临床经验,与大家一同探讨乳腺癌的“防”与“治”。

 

 

78岁老妇反复左乳头溢血1年余,

 

一查竟是乳腺癌,

 

乳房出现这些异常千万别忽视!

 

 

 

 

官奶奶(化名)今年78岁,近1年来不明原因出现左乳头溢血,她最初并不在意,觉得年龄大不会出现乳房的问题。可近半年来左乳头溢血量增多并伴随左乳疼痛不适。于是,官奶奶决定前往医院检查,医生为官奶奶做了乳房彩超后发现,她的左乳3点处可探及一菜花状低回声结节,边缘毛糙,结节内可见血流信号,并周围导管扩张,积液(血),正是她乳头溢血的原因。医生检查发现,从结节的形态看,这很像是恶性肿瘤的病灶,于是进一步检查发现,这个左乳结节是一个恶性病灶。

 

那么,哪些人群容易患上乳腺癌?乳腺癌不同时期会出现哪些症状容易被忽视 ?该如何预防?今天,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妇科张婷婷副教授带大家一起揭开“粉红杀手”——乳腺癌的神秘面纱。

 

 

一、认识乳腺癌的“真面目”

 

在深入探讨乳腺癌预防之前,我们首先得清楚乳腺癌究竟是什么。乳腺癌是起源于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,近年来,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,已然成为威胁女性健康的“头号杀手”,不过男性也有极小概率罹患乳癌。

从发病机制来看,乳腺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一方面,遗传因素扮演着重要角色。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(如母亲、姐妹)患有乳腺癌,那么个体患乳腺癌的风险会显著增加。携带特定基因突变,如 BRCA1 BRCA2 基因突变的人群,其患乳腺癌的概率更是远高于常人。另一方面,非遗传因素同样不可小觑。长期的激素失衡,例如雌激素暴露时间过长,初潮年龄过早(小于12岁)、绝经年龄过晚(大于55岁)、未生育或生育年龄过大(大于35岁)等,都可能扰乱体内激素环境,为乳腺癌的发生埋下隐患。此外,不良的生活方式,像长期吸烟、酗酒、高脂肪饮食、缺乏运动以及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等,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加患病风险。

二、生活方式:预防乳腺癌的第一道防线

 

 1合理膳食 均衡营养

 

 

“病从口入”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乳腺癌的预防。在日常饮食中,我们应注重食物的多样性。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、矿物质和膳食纤维,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,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,降低癌症发生风险。建议每天摄入至少五种不同颜色的蔬菜和水果,如绿色的西兰花、红色的西红柿、紫色的葡萄等。全谷物食品,如糙米、全麦面包等,富含膳食纤维和 B 族维生素,相较于精制谷物,它们能更有效地调节血糖水平,减少胰岛素抵抗,从而间接预防乳腺癌。

脂肪摄入方面,要注意控制总量,且优先选择不饱和脂肪酸,如橄榄油、鱼油等。减少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,像动物油脂、油炸食品和部分加工食品中就含有较多此类不健康的脂肪。豆类食品含有植物雌激素大豆异黄酮,它具有双向调节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作用,适当食用对预防乳腺癌有益,可适量食用豆腐等豆制品。

 

 2坚持运动 活力满满

 

运动对身体健康的益处不言而喻,对于预防乳腺癌也有着重要意义。规律运动能有效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,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力,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。每周至少应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等,或者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,像骑自行车、跳绳等。也可以结合适量的力量训练,如举哑铃、俯卧撑等,增强肌肉力量,提高基础代谢率。

 

 

运动不仅能在生理层面预防乳腺癌,对心理健康也有积极影响。它有助于缓解压力、改善睡眠质量,让我们以更良好的精神状态抵御疾病。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,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,比如步行上下楼梯、步行或骑车上班等,增加日常活动量。

 

 

 

 3戒烟限酒 守护健康

 

吸烟是多种癌症的明确危险因素,虽然其与乳腺癌的直接关联研究尚存争议,但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对身体的损害是全方位的,戒烟势在必行。无论是主动吸烟还是被动吸入二手烟,都会对乳腺组织造成不良影响。酒精同样不可小觑,大量饮酒会提高体内雌激素水平,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。女性应限制酒精摄入,每天饮酒量不宜超过15克(相当于1两左右的白酒或1瓶左右的啤酒)。对于已经有乳腺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,更应尽量避免饮酒。

 

 

 

4规律作息 调整心态

 

人体的生物钟对健康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,长期熬夜、作息不规律会导致内分泌失调,进而影响乳腺健康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,每天保证7 - 8小时的充足睡眠,有利于维持体内激素平衡,增强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。

 

精神压力与乳腺癌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关注。长期处于高压、焦虑、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,会通过神经 - 内分泌系统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,使身体更容易受到癌细胞的侵袭。学会运用有效的减压方法至关重要,如通过冥想、瑜伽、深呼吸等方式放松身心,培养兴趣爱好,参加社交活动,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。

 

三、关注乳腺健康,定期检查必不可少

 

1自我检查:日常乳腺健康的“瞭望塔”

 

自我检查是女性关爱自身乳腺健康的基础且重要的手段。每月可在月经结束后的7 - 10天进行自我检查,此时乳腺组织较为松软,更容易发现异常。检查时,应站在镜子前,观察双侧乳房是否对称,乳头有无凹陷、溢液,乳房皮肤有无橘皮样改变、红肿等。然后平卧在床上,用手指指腹轻轻触摸乳房,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,从乳房外上象限开始,依次检查各个象限,最后检查乳头和乳晕区,注意是否有肿块、结节。若发现异常,应及时就医。

 

 

 

2临床检查:专业医生的精准判断

 

除了自我检查,定期到医院进行临床检查十分必要。20 - 39岁的女性,建议每1 - 3年进行一次临床乳腺检查,由专业医生通过触诊等方式评估乳腺状况。40岁及以上的女性,以及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人群,每年应进行一次临床乳腺检查。临床检查还可能包括乳腺超声、乳腺钼靶等影像学检查,这些检查能更准确地发现乳腺内的微小病变。图片

 

 

 

 

3乳腺超声与钼靶:乳腺癌筛查的“黄金搭档”

 

乳腺超声对致密型乳腺组织中的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,适用于年轻女性以及哺乳期、妊娠期女性的乳腺检查。它可以清晰地显示乳腺肿块的大小、形态、边界、血流情况等,有助于初步判断肿块的良恶性。乳腺钼靶则对钙化灶的检测具有独特优势,能发现一些早期乳腺癌,尤其是微小钙化灶,这些钙化灶往往是乳腺癌的早期信号。

 

一般来说,40岁以上女性推荐每年进行一次乳腺钼靶检查;对于致密型乳腺,可联合乳腺超声检查以提高筛查的准确性。对于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人群,如 BRCA 基因突变携带者,可能需要在更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进行乳腺筛查,并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频率。

 

 

 

 

四、特殊人群的乳腺癌预防策略

 

01有家族遗传史人群

 

对于有乳腺癌家族遗传史的人群,首先要进行基因检测,明确是否携带相关基因突变。若检测出携带 BRCA1 BRCA2 等基因突变,应与医生充分沟通,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。可能包括更频繁的乳腺筛查,如从25 - 30岁就开始每年进行乳腺超声和乳腺钼靶检查,必要时还可进行乳腺磁共振成像(MRI)检查。

 

药物预防也是一种选择,如他莫昔芬等药物,可降低高危人群患乳腺癌的风险,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并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。

 

 

 

02乳腺良性疾病患者

 

患有乳腺增生、乳腺纤维瘤等乳腺良性疾病的人群,虽然大部分良性疾病不会直接发展为乳腺癌,但仍需密切关注乳腺变化。定期复查至关重要,根据医生的建议,按时进行乳腺超声、钼靶等检查,观察疾病的发展情况。

 

积极治疗乳腺良性疾病,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,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。同时,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。

 

 

03长期使用激素替代治疗人群

 

部分绝经后女性因出现潮热、盗汗等更年期症状,可能会选择激素替代治疗。然而,长期使用激素替代治疗,尤其是联合使用雌激素和孕激素,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。

 

因此,在决定使用激素替代治疗前,应与医生充分沟通,评估治疗的必要性和风险。尽量采用最低有效剂量、最短疗程的治疗方案,并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进行乳腺检查,密切监测乳腺健康状况。若在治疗期间发现乳腺异常,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

版权所有: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 ©2025 闽ICP备17022442号-2 网站建设:海西天成 福建中医药大学